北京时间04月28日消息,中国触摸屏网讯,人机交互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看似深奥,其实,它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到飞机、汽车,小到相机、手机等。从事多年该领域研究的陶建华介绍说,人机交互简而言之,就是用一种沟通方式,让计算机(和装配计算机的设备)明白我们的意思,为我们服务。从专业的角度来解释,人机交互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学问,这里的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
本文来自:
人机交互的历史应追溯到计算机键盘的出现,而这一发明将计算机带入了字符用户界面时代。1964年,美国人道格·恩格尔巴特发明了实际意义上的鼠标,使得人机交互有了技术性突破,以致现在键盘和鼠标仍然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图形用户界面随之出现,才有了计算机的主机时代和个人计算机时代。自图形用户界面出现至今的几十年中,人机交互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成就了个人电脑时代的辉煌。
在这一过程中,操控计算机似乎还是一件高精尖人才才能干的事,对于操控能力的高要求使得许多人望而却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处理芯片、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机交互的研究重点放在了智能化交互等方面,也就是开拓以人为中心的互动技术和模式。
用手势、眼球、脑电波发指令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互动目前能达到什么水平呢?瑞士科学家的答案让人无比振奋。4月24日,他们向世界展示了一款可由思维操控的机器人,一名身在百公里外的瘫痪者借助电脑传输信号,向其发出脑电波指令,机器人就能快速行走。这与用键盘和鼠标的传统人机交互相比,无疑是一场伟大的“变革”。
对这场变革人们期待已久。陶建华说,传统方式下,计算机通过多种设定的程序与人交互,需要人去主动适应计算机,而新交互模式则是相反。微软首席研究与战略官克瑞格·蒙迪将新交互模式称之为“自然的用户界面”,他认为其“将改变一切现有的做法”。
实际上,人们已经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中真切感受到这一点。伦敦帝国学院在研究人类眼睛活动与大脑感知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发明了一种专门用来捕捉眼球细微动作的红外线感应装置“眼标”。通过它,人们能用眼睛打开网页链接,进行打印、存盘等操作。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先是以多点触控技术掀起“指尖风暴”,紧接着又用Siri拉开了语音交互的序幕。
人们有理由相信,全新的人机互动体验即将走入日常生活,我们手指的挥动、眼珠的转动、心中的渴望,都可以自动传递给善解人意又温馨周到的各类“伙伴”。于是,一个冬日的清晨,你挥一挥手,窗帘便缓缓拉开,第一缕阳光洒进来;一个春日的午后,花园里孩子轻轻上扬嘴角,美妙的瞬间就化作照片,自动成为永恒。
让人机交互无处不在
陶建华指出,由于新一代高速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带宽和CPU计算能力成倍增长等因素,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人与人之间交互或人与信息源、外部世界交互的媒介。在这种环境下,计算将无处不在,与此相应,人机交互也将随时随地。
实际上,早在约20年前,美国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克·瓦瑟就预见到“无所不在的计算”。从长远看,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会消失,因为计算会变得无处不在。当人类对某些事物掌握得足够好的时候,这些事物就会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就会慢慢地忽略其存在。今后,许多计算装置会变成不可见的计算机,计算也会变成无处不在,不可见的人机交互也会无处不在的。就像我们时刻呼吸着的氧气一样,我们看不见却可以体验到。
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特聘教授詹姆斯·兰代曾展望道:“未来的一个远景是:我们在交互的时候,可以跟计算交互,而不是计算机。”计算机的消失,并不是指它不复存在,而是隐藏了控制的界面,使得用户更多地关注于任务本身而非操作方式,从而使人机交流变得更加自由、随性、便捷。若完成了这样的飞跃,那么人机交互在应用客户群体上将有很大拓展。简单化的高科技将不再受年龄和认知力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中国触摸屏网推出微信公共平台,每日一条微信新闻,涵盖触摸屏材料、触摸屏设备、触控面板行业主要资讯,第一时间了解触摸屏行业发展动态。关注办法:微信公众号"i51touch"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或这里查看详细步骤
上一篇:基于ARM 和Qt/E的车载HMI终端设计 下一篇:人机交互技术让电脑读懂你的心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