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探索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智慧”
作者:  发布于2014-09-14 22:30    文字:【】【】【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大潮已进入实质创建阶段,对于193个试点城市来说,其气势犹如一场轰轰烈烈的城市大跃进运动。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超过60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市场总规模将达2万亿元。然而很多国家试点智慧城市仍然有名无实,不少第一批试点城市至今仍未开始实质性的智慧城市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阶段。随着智慧城市逐渐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部门该如何获得新的突破?

    智慧城市成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样式

    在新四化背景下,特别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驶入快车道的趋势下,智慧城市已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样式,新的一轮项目投资热潮已拉开序幕。据了解,在住建部2013年公布的两批193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涉及重点项目近2600个,资金需求总额超过万亿元。其中,智慧管理与服务类项目数量最多,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类项目的总投资额最高。

    在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类项目中,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突出;智慧建设与宜居方面,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务系统、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城乡规划、绿色建筑等是核心项目;智慧管理与服务上,多侧重于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智慧能源和智慧应急等项目的建设;智慧产业与经济类项目则多集中在产业要素聚集、传统产业改造等方面,多表现为产业园区和总部经济。

    当前,城市决策者们更希望智慧城市能对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功能起到促进作用,住建部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全球参与”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引导多元资本投入;另一方面,通过与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探索国外技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商业模式与地方项目相结合的技术引入模式,推动国际先进理念、关键技术和优势产品的成功引入,提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随着各地根据城市信息化总体规划,继续加大智慧城市建设投资,2013年投资增长率为20.2%,比2012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向二三线城市推进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智慧城市建设是防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如城市交通、医疗资源共享以及雾霾污染源,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的应用,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信息化专家姜奇平认为,智慧城市要以人为本建立“智慧之魂”。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融合”。融合的对象,包括自然人、法人(即企业和机构)以及城市的管理者,所调用的资源,既包括实物资源,也包括虚拟网络的资源。

    故智慧城市建设仍需处理好“四大关系”,对于全国至今已有300个城市提出建智慧城市来说,建设智慧城市不仅需要高涨的热情,还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和打持久战的决心。目前来看,至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智慧应用与智慧产业,区域一体与全面开放,政府引建与社会共建。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还在于打通行业、区域、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行政服务效能。但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集成服务仍是地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其核心问题是现有体制机制的限制。

    目前真正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的城市数量仍然非常少。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没有信息化专项资金,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是在智慧城市建设如此火热的今天,在智慧城市领域投入的资金仍然少之又少,很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停留在规划、宣传阶段,实质性的建设工作很少,恐怕是瓶颈所在。

    智慧城市正从“模式化”转向“特色化”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表示,新四化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尽管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一些便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政策利好之下,地方政府应谨防把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来作。现阶段来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能更多的是形式多于实际,193个试点城市中,大多还没有真正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在城镇化的推动中,这些在智慧城市旗帜下所做的工作,许多并不一定与智慧城市相关。

上一篇:陈全生:制造业亟需实施技改贴息的政策支持 下一篇:拥有Dual GigE接口技术和2000万像素的新型高分辨率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2-2018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