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国产智能装备“热”市场要“冷”思考
作者:  发布于2015-01-05 21:32    文字:【】【】【
       

据业内人士预测,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因为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将高速增长,同时全球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基本完成,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检验。如果2015年和2016年中国机器人企业把握住这个机会,就有可能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站稳脚跟。

    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36860台。其中,国产品牌只占8%。在“机器换人”背景下,民族产业如何发展壮大,在井喷的市场中分羹?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闻鼎传媒公司等单位承办的“2014中国(义乌)机器换人高峰论坛”不久前在浙江义乌举办。与会专家建言,大力扶持本土工业机器人做强。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朱森第在会上提出,要打造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他建议,机器人市场“热”的同时要“冷”思考,在鼓励应用的同时,要加大对国产智能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浙江大学校长助理、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世强同样呼吁,用户企业要给国产设备制造商相对宽容的应用环境和机会,政府要积极引导并给与补贴扶持。

  “机器换人”其实不是新话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强调,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产能过剩将长期存在,“机器换人”要从实际出发,切忌一窝蜂,既要抱积极的态度,又要十分谨慎。

  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对中国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短缺,成本急剧上升,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模式和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急需转型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高端智能制造的代表,带来了制造业在模式、理念、技术等多层次的变革。

  “机器换人”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重要一步。朱森第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是大而不强,从大国走向强国是未来若干年中国制造业的方向。

  朱森第强调,从制造强国的综合指数来看,在由4个一级指标(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及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中,中国2012年综合指数为81.4,同年美国为155.9,日本为121.3,德国为110.7。

  必须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上优化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朱森第指出,我国制造业必须实现四大转变,即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其中,一条主线就是融合,包括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品与服务的融合,信息化与精益化的融合,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

  “未来若干年之内,中国制造业转型要着眼于‘E的三次方’,即效率,能源与排放,人体工程学方向。”朱森第说,要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从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看,行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企业甚至还维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因此,中国要实现智能制造,必须加快工业2.0补课,3.0普及,4.0示范。

  在此背景下,智能制造呼之欲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借力智能制造。其市场广阔,带动性强。首先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发展智能装备首先要发展智能装置,包括:工业机器人、伺服系统、传感系统、数控机床、激光加工系统、执行系统、光电子器件、激光器、智能工艺装备等。朱森第指出,“在智能装置当中,机器人是很重要的一块。”

  合理规划产业发展

  工业“机器换人”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张钰晶指出,目前,除汽车行业应用较为广泛外,未来,工业机器人还将应用于机械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化工,物流、包装、装配、检测等行业。

  张钰晶说,有关数据显示,触摸屏,2013共3.7万台工业器人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是2012年的3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已经开始“机器换人”计划。自2012年起,浙江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计划在未来五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简称“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聂尔来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园(基地)已经超30个,规划面积超2.8万亩,到2020年规划投资额超5000亿元。

  “机器换人”市场热并不是偶然,谭建荣表示,“这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蒸汽机替代纺织工人开始,工业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进行“机器换人”的过程。

  谭建荣说,我国人口红利已经过去了,招工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一些特殊工种,比如说喷涂、焊接、危险的有毒有害、高污染的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都需要“机器换人”。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机器人产业发展却面临很多的挑战,张钰晶表示,例如,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技能人才短缺,政府政策激励不够,商业模式不清晰,本土品牌工业机器人与外资品牌相比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等。

  从我国机器人现状看,2011年,世界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世界平均水平(每万名员工拥有数)是55台,中国是22台,2012年中国提高到23台,但与韩国、日本还有很大差距。

  聂尔来指出,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特点看,首先,产业化程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定制,存在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较高,产品低端,而且质量、可靠性差等。产业链尚未形成。二是市场占有率低,专业从事机器人开发应用的企业约300多家,但以集成应用为主。三是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交流伺服电机、RV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加之长期受到国外品牌的打压,以及机器人基础研究水平不高,研究队伍小,缺乏人才,等等。

  针对行业发展现状,朱森第提出了“机器换人”的路径选择:一是选择合适的机器人、急需的工序自行改造,改善作业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展。三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目标,根据企业实际分阶段实施。四是改进工艺流程、改变生产组织。五是系统集成商承包自动化数字化生产线。六是创新制造模式。

  培育民族品牌机器人

  “要实现智能制造,需要发展智能装备,眼前最紧迫的任务是首先要把智能装置发展起来,机器人是很重要的一块。”朱森第说,“如果装备企业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智能制造口号提出来了,应用推开了,最后即便实现了智能制造,但我们用的智能制造的装备都是国外的,这不是我们要看到的局面。”

  机器人“热”应该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朱森第表示,目前我国机器人产量仅占市场需求量的8%左右,在市场如此红火的情况下,势必大量采用国外品牌机器人,这对我国机器人产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局面。

  结合浙江省“机器换人”的实践经验,朱世强分析了当前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用户而言,有很多企业表示无从下手。“机器换人”到底怎么做,设备在哪里?什么情况下可以“机器换人”。很多企业表示找不到路径。

  从设备制造商的角度来说,浙江省提出“机器换人”之后,很多企业感觉“到处都是市场”,但是有一些业务不敢“吃”,有一些业务抓不住。而且,伺服点维修,很多企业家总是觉得国外的设备比国内的好。朱世强坦言,“客观讲,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水平比国外是有差距的。”

  朱世强告诉记者,“浙江省的‘机器换人555推进计划’实施以后,全省的制造业一定会在经历一番洗牌之后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借机培育出我们自己的装备,到时,遍布各地的仍然是国外的装备和机器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

  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买家。聂尔来指出,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口数量高达3.5万台,进口金额达4.57亿美元。

  “机器人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存在巨大的隐患,如果产业的核心东西——装备掌握在人家手中,跨国公司将收取巨额的维护费。”朱世强表示,从以往经验看,机器人本身价格不贵,但维护费用和配件价格高得不得了。所以,要利用“机器换人”的机遇培育民族品牌的装备产业。

  “企业家要承担培育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责任。应该允许国内装备制造业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朱世强呼吁,一方面用户企业要应用国产设备,一方面政府要对制造企业给予扶持和资金补贴。

  既要掌握市场,又要学会如何把握住市场,为我所用,服务于国产设备的发展。朱世强说,在宏观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一方面,国产的设备制造商要加快技术研发与水平提升,另外一方面,全社会要给国产设备制造商多一些应用的机会。

  浙江理工大学教授陈文华告诉记者,浙江省经信委近日对30个工业行业、567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53.4%的企业表示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以企业现有财力无力承担,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发展。另外,69.7%的被调研者希望政府按照自主研发设备投资额,给予相应财政补助。

  “加快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步伐已可不容缓。”朱森第强调,一定要在鼓励应用的同时,扶持民族产业加快发展。他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加强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应用集成商,带动各行各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市场;促进应用的同时,加大支持产业的力度;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掌握核心技术,面向未来,要着力工业机器人前沿技术研究和软件开发。同时,要尽快形成一支学科带头人和技能人才队伍。

上一篇:表面声波屏集成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触摸屏维修 下一篇:数控机床行业与机器人行业的融合应用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2-2018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