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5日讯 日前,记者走进三一重工总装车间18号厂房,映入眼帘的不像是传统的工程机械制造厂房,而更像是一个大型计算系统加上机械化的操作工具、大型生产设备的智慧体,每一次生产过程、每一次质量检测、每一个工人劳动量都记录在案。
“作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智能化制造车间,18号厂房经过智慧化改造后,在制品减少8%,物料齐套性提高14%,单台套能耗平均降低8%,人均产值提高24%,现场质量信息匹配率100%,原材料库存降低30%,效率和效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从超级工厂升级到智慧工厂,从IT工具的运用到推动企业智慧化运营,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贺东东把这些成果都归结为信息化的力量。
信息化闭环打造“三一信息化模式”
实际上,18号厂房只是三一大力推进信息化,促进企业升级转型的一个缩影。
早在1994年,三一就开启了信息化建设的大幕,大规模使用CAD制图、SAP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等信息化应用,节省设计时间的同时,其图纸管理、生产物料管理、财务系统等工作的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1999年,伴随着上市的步伐,三一开始建立数据中心,将数据化管理逐步贯彻到公司的日常经营中。OA办公系统和全球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使得三一管理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004-2008年,从发展需要考虑,三一在设计上开始从二维向三维进行转变,在管理上则逐步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向领先的PDM(产品数据管理)过渡。随着三一的国际化进程,三一实施了SAP 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替换了BW系统,系统应用开始从国内延展至国际。在这一时期,三一通过建造ECC 企业控制中心,开始了车联网的应用,将数据化管理进一步向客户端延伸。正是因为有了信息化的强力支撑,当期三一销售突破100亿元。
2009-2012年,随着经销商管理系统、供应商管理系统、人事系统、财务分析系统、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的进一步升级,三一的信息化能力更加强大。在此基础上,三一建立起亚洲最大的数字化工厂。
2013年至今,三一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化阶段。公司启动了流程信息化变革,以期借此打破信息化发展与业务脱节的问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的主导部门也从IT部变为了流程信息化总部,信息化应用与业务流程开始建立有机的联系,统一思想、目标和节拍。目前,三一已对公司的业务、流程做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公司业务的几大核心流程,如研发与创新流程、商务制造流程、营销与服务流程等,同时,也在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经验,将流程的主干脉络梳理清楚,从而使信息化跟业务达成一致,有机结合起来。
从实践中来,将信息化做成“有源之水”,到实践中去,将信息化作为“源头活水”,进一步渗透并打通企业各项业务,不断修正、完善、循环,形成从客户端到客户端的闭环,这就是属于三一的信息化模式。
信息化推动三一转型升级
提及信息化的成果,贺东东认为信息化给予三一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三一的转型升级。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国产品牌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外企业决策链条较长,而国内企业的相对较短,很多事情能快速做出决策。三一信息化的推进,实现了企业的扁平化管理。三一最高层可以很方便地与基层进行沟通。这种改变公司组织架构的方式,使信息沟通更及时、顺畅。
另一方面,信息化进一步推动了三一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三一的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首先要进行模拟设计,通过有限元分析,在电脑里面进行全方位的模拟,提前发现质量、故障等问题,这对产品开发周期、成本、质量等的管理工作都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同时,通过信息化,三一还创造了更大的顾客让渡价值。信息化的发展催生了个性化的服务,客户购买的不单是一台设备,还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设备上的传感器传回设备的运行状况,可以得知设备是否健康正常,如果有异常的可能,我们会派服务工程师去检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施工车辆在全国的分布,比如在某个区域施工非常多,我们就会根据这个区域,配置更多的服务资源,这样就可以极大地缩短服务时间,提升服务体验。此外,在现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服务工程师可以用手机下图片传回公司,我们的研发人员会协助一起解决问题。这就是信息化移动终端的运用。”三一重工CIO何宗东介绍说。
上一篇:机器人代替人工 企业三年50万工人仅剩下5万 下一篇:中达电通大屏幕显示系统服务成绵高速彭州监控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