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核电走出去:挑战在自主产权三代项目落地
作者:  发布于2014-09-23 22:12    文字:【】【】【
       

  自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我国核电项目审批已经暂停三年有余。去年以来,核电项目重启呼声渐高,一是在2014年全国两会上,11位全国政协委会联名呼吁国家支持中国核电走出去,二是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2014年春、夏两季在欧洲、拉美访问期间多次推介中国核电。

  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出口一个核电站相当于出口100万辆桑塔纳轿车。这种说法成为核电走出去最强有力的注脚。但在业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重启核电项目,特别对于是否应该在内陆上马核电项目,一直存在颇多争议。对于核电安全、核电走出去等话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王亦楠。

  争论:治霾需求VS安全风险

  《中国经营报》:最近,我国对核电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此前,在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曾经表态“十二五”期间不再考虑新批核电项目;最近,主管部门的态度转变为“抓紧启动”核电相关项目。官方态度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

  林伯强:当初的说法是“十二五”期间不再考虑内陆核电项目,最近官方态度变成“抓紧启动”,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雾霾治理。治理雾霾使得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变得非常迫切,而核电正是清洁能源当中最为便宜的,既干净又便宜,也是政府一直都很想做的。

  日本福岛核事故以后,大家觉得核电项目需要缓一缓,不能跟得那么紧。现在,日本核事故过去几年了,重启的空间也出来了。这些原因促在一块,我觉得重新启动差不多是时候了。

  王亦楠:我国的核电“大跃进”因为日本福岛核事故紧急刹车,但是随着2013年雾霾治理成为焦点,重启内陆核电的呼声又呈抬头之势。有些观点认为,与煤电相比,没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的核电成了“满足中国能源发展需要、解决中国环境污染、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现实的、重要的途径”。

  《中国经营报》:业界对是否应该上马核电项目,特别是上马内陆核电项目一直争论不休。有些专家认为,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核电站都是内陆核电站,因此是安全的;也有专家认为,在内陆的大江大河大湖附近上马核电项目,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你的观点是什么?

  王亦楠:对于核能这种足以毁灭人类的特殊资源,评估核电工程风险,不仅要看事故发生的概率,更要看事故发生后的后果,绝不能因为“第几代核电技术发生事故概率已低至××”而心存任何“小概率事件”的侥幸。

  治理雾霾,“去煤化”无可争议,但从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等各个方面来说,核电都不应该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尤其不应冒着巨大风险发展内陆核电。

  林伯强:内陆核电项目的争论并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国沿海还可以再建核电站。如果中国核电不需要上规模,那么就不需要在内陆上马核电项目,在沿海布局就可以了。因此,讨论是否应该上马内陆核电项目的前提问题就是中国的核电规模应该做到多大。如果需要做大中国核电规模,那么在内陆建设核电项目不可避免,因为沿海没有那么多站址资源。

  从全球来看,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想发展核电,因为核电既干净又便宜,符合所有的指标,唯一不想让做的是民众。有些国家做了很多核电项目,是因为民众让你做,有些国家做的很少,也是因为民众不让你做。对于中国来说,以前中国老百姓没有说不让做核电,今后老百姓怎么说,现在还不能确定。

  “走出去”:利好核电产业链

  《中国经营报》:最近,因为国家领导人的外交推销,核电走出去成了与高铁走出去同等热门的社会话题,核电走出去的前景预期是否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核电强国?

  林伯强:目前,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在中国,因为绝大多数的在建核电项目在中国,这也带动绝大多数核电设备的生产能力在中国,其他在生产核电设备的国家很少,因此,从设备制造的角度来说,为了消化生产能力我国肯定是需要核电走出去的。

  在核电技术上,我国可能不是最强的,但在设备制造上,我国肯定是最强的,规模也是全球最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核电走出去不可避免。从现在来看,我们还只是一个制造大国,并不是核电强国,要想成为核电强国,必须走上自主创新之路。

上一篇:管理软件国产化率超八成 工业软件有待掘金 下一篇:西门子总裁兼CEO凯飒的平衡术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2-2018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