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上讲话。(曹喜跃 摄)
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7月31日至8月1日在天津召开。会议围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主题,研究探讨了两化深度融合和制造强国等重大问题,分析了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形势,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工程院、工信部去年初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会议研讨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增强了推进制造强国的紧迫感。
首先,是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影响,并将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谁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我国已经错过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没有理由再一次错过,必须发奋进取、有所作为。
第二,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格局的必然选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与此同时,新兴国家也将制造业列为立国之本,希望利用成本优势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第三,是实现我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已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发展方式粗放。随着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削弱。总之,制造业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已是势在必行、别无选择。
第四,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工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所在。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将逐步下降,但其重要地位和作用长期不会改变。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任务后也没有放弃制造业,依然在全球制造业处于主导地位,制造业强国仍然集中在发达国家。中国要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努力建设制造强国。
面对新的形势,大家一致认为并建议,要加强研究,进一步明确思路和任务,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两化融合是工信部的立部之本,是全行业的共同使命,也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工信部制定实施了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并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部署。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主要的抓手就是制定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今年重点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02家企业进行贯标试点,力争年底前200家以上企业通过认定。下一步,各地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广新经验,走出新路子。
不断形成新竞争力
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指出,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既有推动经济稳定回升的动力,也有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压力。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工业处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常态。
从工业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其中,一季度增长8.7%,二季度增长8.9%,生产增速缓中趋稳,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加快增长,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出口增长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依然面临很多困难。总体看,工业面临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上一篇:我国航空工业面临巨大挑战 下一篇:西克中国微官网正式上线!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