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从战略上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作者:  发布于2014-09-23 22:03    文字:【】【】【
       

来源: 《求是》     期号: 2014/10     作者: 罗 文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的严峻挑战,惟有坚持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谋划先进制造业发展,才能推进工业化强国建设。

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

先进制造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制造业发展模式深刻变革,产业融合速度不断加快,新的产业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战略规划,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如美国2012年制定《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强研发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型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等领域已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德国2013年推出《“工业4.0”战略》,积极谋求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新兴国家迅速崛起,通过政府政策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积极抢占未来先进制造业的巨大市场,如巴西公布了“工业强国计划”,印度颁布了“国家制造业政策”,等等。随着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和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应用,部分先进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初现端倪。未来一个时期,国际上围绕市场、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打赢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民族未来的产业制高点争夺战。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规模扩张、投资驱动、外资导向模式无以为继。以往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投资结构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变。在经济增长推动下,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要素成本不断提升,要素供给条件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传统的要素价格优势逐渐消失,要素成本的上升要求我国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另外,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凸显,工业绿色发展迫在眉睫,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加快向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调结构与转方式的攻坚期,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先进制造业承担着重要使命。综合起来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夯实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创新得以实践应用的沃土。首先,先进制造业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为创新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2012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0298.4亿元,占GDP的1.98%,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625亿元,占全部经费投入的74%。其次,先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创新成果最为集中的领域。这些年我国在高性能计算、载人航天、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多来自先进制造业。再次,先进制造业的企业创新具有技术更密集、竞争性更强、产业链更长、集中度更高的特征,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象征。当前,只有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统一起来,才能筑牢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根基。

二、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先进制造业大国,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涌现出一批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先进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在汤姆森路透评选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2011—2013年我国企业连续3年无一入选。2012年,我国申请国际专利合约(PCT)的数量约为美国的1/3,且同族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少,专利影响力低。我国大量企业以引进技术、组装生产为主,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同时,各地区研发中心普遍存在着“小而全”、重复建设、研发力量分散、覆盖范围小、重研发轻应用的情况。在对未来发展具有关键、颠覆性影响的重大技术创新上,欧美国家的领先优势和我国的弱势地位形成鲜明对比。

上一篇:让“中国创新”走得更快更远 下一篇:产业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新特点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2-2018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