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高兴李克强总理把最后一个问题给了我。”3月1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在随后举行的李克强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一位女记者得到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她向中国总理发问:去年您访问多个欧洲国家,亲自介入解决中欧光伏产品贸易纠纷,访问期间,您还推介中国的核电以及高铁装备。您希望如何解决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存在的障碍?
给这位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李克强表示,推介中国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分内的事。
面对中外记者,李克强总理又当起“推销员”: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多国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
李克强话锋一转:不过我还想通过各位向中国企业转达一句话:你们可是要尽力啊!我们对中国装备质量作出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请中外记者给予监督。
这位职业记者敏锐地意识到:“李克强总理对中国企业提出了要求,还替中国企业表了态,就看中国企业怎么做了。”
外国记者这句话,真叫说到点子上了。
总理不仅为中国核电、高铁等装备当“推销员”,还要求中外媒体当“监督员”,对中国企业爱护之深、希冀之切,体现得淋漓尽致。
去年一年,李克强堪称“中国高铁首席推销员”。无论是在北京会见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还是出访东南亚和中东欧国家,都多次力推中国高铁。他对泰国总理英拉表示,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
有评论认为,无论是外交还是经济层面,“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张“好牌”。
高铁素有“大国技术”之称。中国高铁曾经是跟在法国、德国、日本后面的“学徒”,逐渐赶超。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高铁的卖点在于“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引进技术,经过消化改造吸收基础上,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其开发的核心技术突破了外方壁垒,在世界高铁技术领域拥有了一席之地。这些因素成为总理的“底气”。
数据显示,2013年,随着宁杭、杭甬、津秦、厦深、西宝等一批新建高速铁路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028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推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烙印着李克强总理施政一年来鲜明的执政理念。
一位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的成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稳中求进,一个重要撬动点是推动提质增效升级,“要使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趋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正是从这个意义而言,推动高铁、核电等高端装备“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从而提质升级,其实质是倒逼国内深层次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促转型、谋发展。
从“8亿衬衫换一架飞机”,到中国高铁昂首“走出去”,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装备,准备好了吗?
李克强总理面对600多名中外记者坦言,“我们对中国装备质量作出了承诺,可不要让这个承诺落空啊”,实则在告诫中国企业要自立自强,担当起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任,尚需强身健体,苦练内功。
李克强为中国装备当“首席推销员”,绝非一时兴起,并且是以“自身信誉作担保”,因此,总理的话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同在,更意味着压力与责任并重。
总理的“底气”来自哪里?日前,中国南车集团和北车集团获得了南非铁路机车的采购大单,总价值近30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的最大出口订单。中国铁路装备密集开往非洲,“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上一篇:江西近期进行前期调研 拟发展机器人产业 下一篇:汇丰3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48.1 低于预期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