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文章正文
中国核电“两会”转向:抱团走出去
作者:  发布于2014-09-16 23:37    文字:【】【】【
       

  中国核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广受关注。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在多位政协委员提案的力推下,核电“走出去”成为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而中国核电“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也有了转向迹象。

  转向来自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等1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有关“华龙一号”核电设备走出去的提案,在联名政协委员名单里,除了贺禹,还包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金阳等。

  上述联名提案显示,“华龙一号”为中广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也正是在“两会”期间,中核董事长孙勤接受《南方能源观察》专访时说:“在当前与狼共舞的情况下,哥俩要齐心协力,一起走西口。”

  “过去我们还有技术路线之争,现在有了‘华龙一号’,以及今后燃料的供应,甚至乏燃料的处理,都可以进行后续的合作。”孙勤说。

  尽管目前国内还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的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但贺禹和孙勤的上述表态,意味着面临技术路线不统一的中国核电(参见本报2012年8月8日报道《中国核电“三国演义”:安全之外的技术纷争》),未来存在更大合作空间的可能。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由去年开始破题的中国核电“走出去”,在今年将继续升温,中国核电企业出海也将逐渐由“单兵作战”转向“强强联合”。

  而更长远地看,中国核电“走出去”依然缺乏经验,成为核电强国更是任重道远。“毕竟我们走出去也就那么几年。”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对本报记者说。

  海外竞争压力巨大

  多位中国核电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之所以目前出现了“强强联合”的迹象,因为中国核电迫切地希望走向世界,只有合作才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去年中国核电“走出去”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其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不匹配。

  根据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资料,直至去年,中国核电在“走出去”方面才收获了以下成绩: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此外,除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外,在大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出口领域,中国还是空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赵志祥表示,从核电出口的角度看,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虽然核电海外市场商业机会巨大,但竞争对手给中国核电带来的压力同样巨大。

  以韩国为例,在过去几年,韩国在国际核电市场上屡获大单,仅是2009年的阿联酋核电项目订单总额就达到400亿美元。而中国直至去年才确定在巴基斯坦投资65亿美元承建核电站。

  同样的还有日本。2013年2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造访土耳其期间,与土耳其签署锡诺普的第二座核电站协议,该核电站投资总额高达220亿美元。另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安倍晋三在今年2月19日与沙特王储萨尔曼举行了会谈,双方就缔结核能协议、推进日本核电技术出口达成了一致意见。业内人士表示,日本的加入,或使得中国失去沙特。

  此外,俄罗斯也是中国核电的劲敌。去年12月,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总裁谢尔盖·基里延科表示,俄罗斯与印度核能领域合作“路线图”规定在印境内建造15个发电机组。

  “在核电展览会上,俄罗斯抢尽了风头,他们把核电走出去当做一项国家任务。”一位去年到法国参加国际核电展览会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与俄罗斯相比,我们显得没那么自信。”

  国内三家核电公司技术路线长期存在分歧,也在耗散着中国核电的竞争力。

  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前副主任汤紫德说,由于中国核电“各干各的,诸侯割据”,以至于难以形成合力,这也是中国核企走出去失败的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核电走出去还缺乏经验。“毕竟我们走出去也就那么几年。”陆佑楣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对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等等都不太熟悉,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上一篇:国内首条顶尖传感器生产线现已落户福州 下一篇:《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白皮书今年五月完成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2-2018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