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口红利基本用完之时,如何抢抓机器人红利,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等等,这是全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
"如何化解就业难"成为2014年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当前机器人产业飞速发展,大量机器人挤占人工就业岗位的情况下,这个话题变得更加突出。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意味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及制造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简单加工制造业将被淘汰,而越来越多不计薪酬、无需休息、无需节假日的工业机器人上岗,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让大量被机器人"解放"出来的产业工人继续就业?让千百万学子走出校门后有用武之地?如何构建新的就业蓄水池?未来的就业市场将呈现怎样的变化?
另外,当人口红利基本用完之时,如何抢抓机器人红利,从而促进产业升级,重塑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且对动劳动者向高端转移?等等,这是全社会必须面临的课题。
引导就业结构高端化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唐志敏的一段话很好地回答了上述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与人工就业的关系问题。唐志敏在日前举行的"国际智能物联&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表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他同时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毕业生是我们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战略型新兴产业就业,既有利于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又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事实上,国内机器人产业已步入快车道,并且正在促进就业高端化,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诸多实例表明,机器人已不再是对未来世界的幻想,机器人真的来了。
在富士康,一条以前有30名工人的生产线,现在仅保留5名,他们只需要负责按电钮和运行机器。而其他工友则已经被机器人手臂代替,这个机器人手臂负责向主板插入组件。富士康CEO郭台铭表示,他希望机械手臂安装量2014年能达到100万,而未来5到10年则推出首批全自动工厂。富士康的宏伟计划表明,这样的变化将逐步扩展到整个集团。除富士康之外,选择让机器人上岗的企业越来越多,比亚迪、长城汽车、三一重工、雷柏公司等都拥有机器人员工。
与此同时,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于,加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势必对传统就业市场造成较大冲击,如何看待这种冲击?让我们依然从实例中寻找答案。
中山新力精密部件有限公司引进了6台冲压机器人和6台焊接机器人,员工人数从230人降到了140多人。于是有人担忧,那些被机器人取代了工作岗位的工人们将何去何从?而深圳雷柏科技(002577,股吧)股份有限公司的实践,似乎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该公司从ABB引进75台机器人,员工人数从3000多锐减2/3,这些剩下的工人中,部分仍从事着原来的手工作业,与机器人成为"同事",也有部分通过再培训提升技能,成功转型为机器人操作员。
对于机器人挤占人工岗位的现象,有专家进行了诠释:生产线上引入工业机器人确实替代了人力劳动,但是不能静态地将此归纳为"机器吃人"。从历史角度看,更多、更具效率的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而且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还衍生出了数目众多的新产业,相应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如此:在减少生产线劳动力数量的同时,也创造出了其他的用工需求。此外,使用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也可能增加新的用工需求,还可以维持社区其他产业如一些消费性服务业的就业。
专家认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另一种影响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引入工业机器人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也将随之进行适应性调整。制造业企业中生产一线低技能,甚至是部分熟练工将被工业机器人替代,而调试、维护和控制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性岗位将会相对增加。在产业层面上,随着产业的高端化,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将会增加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也会相应地带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换言之,工业机器人的引入将使就业结构高端化。长远看,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还将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成本劣势转化为竞争力
上一篇:造机器人的春天来了 下一篇:西门子获卡塔尔15亿变电站大单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