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天过去了,我们至今无法给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画上句号,来自马来西亚一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4月22日还报道称,马航事件国际调查组或将“重新部署”整个搜救调查,因为截至目前整个搜救连飞机残骸的影子都尚未见到。
相形之下,在由搜救衍生出的大国科技角力场上,舆论的耐心几近耗尽,甚至已迫不及待地想分出个高下。近来,一些外媒因中国几次公布线索却最终发现未果而频频指责中国科技实力,有的甚至直言“中国缺乏精密设备的程度令人震惊”,其矛头所指,言之凿凿称是中国科技软肋。
不过,就像这次事件中公众听到耳朵起茧的那句话,“只要没有找到MH370航班的黑匣子,就不能揭开马航事件的真相”,相应的,只要国防军事上的一些力量还未完全被揭开面纱,谁也无法看到真正的实力。
在公开视野下,中国科技实力这份答卷如何,又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
当马航MH370航班事发时,喻海良就身在澳大利亚——这个他并未料到后来会成为马航事件搜救“领导者”的国家,这位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员最初更多地以一名普通中国人的身份来关注救援情况,“中午和大家聊天,都会聊到的”,他甚至也会用一些媒体上的信息去推测“阴谋论”是否真的存在。
直到4月6日,中国交通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海事测绘处处长王良玉一句“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很快传到喻海良耳朵里,他再也按捺不住,“脊梁骨都被人戳穿了”。在自己的博客里,他写下这样一个标题:“我觉得这是中国科技界最大的耻辱”。
交通部官员这句话本是对中国科技质疑的一个回应。4月5日,中国“海巡01轮”称在南印度洋听到稳定脉冲信号,有外媒质疑中国海事船设备陈旧,于是,这位官员便“如数家珍”似的将中国设备罗列一番:1套黑匣子搜寻仪、两个潜水机器人、1套旁侧声呐和磁力仪,加上那句看似强有力的证据“这些设备完全是国外引进的”,最后给出结论:“不存在200米设备探测4000米海深的怪事”。没曾想一下子“吐了”实情,惹来舆论的一通批判。
此时,距离马航事件事发已接近一个月,这一个月来,中国投入的科技力量无论是搜救队伍还是投入的设备都遭受着类似的责难。
早在飞机失联三四个小时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就被要求提供飞机航行信息,而搜寻过程中一个很关键的节点正是Inmarsat发布的握手信号。3月10日,Inmarsat根据这些信息“猜”出了几乎扭转搜救工作的飞机走向图:通过已知的卫星位置、ping信号发送和返回时间以及仰角信息,MH370的最后飞行路线被锁定在南印度洋上空。
这也是目前所有飞机、轮船以及海下搜救设备齐聚南印度洋唯一的依据。
遗憾的是,这一判断的得出和中国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之后,有人抱怨中国的数据分析能力不强,但在《航空知识》副主编王亚男看来,尽管多普勒效应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其本身并非前沿技术,“唯一的差距其实是信息源不在咱们手上。”王亚男所说的“信息源”正是Inmarsat的通信卫星接收到的来自MH370的7次握手信号。
“Inmarsat是多国合组的公司,它的任务是负责国际间,尤其是航运的卫星服务。”王亚男告诉记者。成立于1979年的Inmarsat公司目前已成为全球移动卫星通信服务的领跑者,中国也是这家英国公司的股东之一。
然而,正是这几十分之一的“股东”身份让人尴尬。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十一所研究员章正宇表示:我国加入Inmarsat公司,作为股东,可能会定期采用相关信息,但是,我们不掌握核心设备和应用技术,信息权就不在我们手里。他通过马航事件的观察告诉记者:“Inmarsat大部分还是掌控在西方大国手中。”
作为卫星领域的专家,4月11日,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通过媒体做了更为直接的呼吁,他说,我国应加紧研究与国外海事卫星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通过自己的通信卫星获取飞机飞行时的信息,让我们在搜寻工作中掌握更多资料、占据更多主动。
中国科技还缺乏好的心脏和神经系统
“我们要把技术提高工作重点延伸到心脏和神经。”章正宇打了个比方,好的发动机用别人的话,那么心脏就在人家那儿,如果雷达声呐等感知外界信息的高端探测设备也是别人的,那么神经系统用的也是别人的,可是他国不会把最好的设备出口给你。
这是“人有我无”。然而,触痛国人自主创新神经的远不止于此。
上一篇:研华引领嵌入式ARM平台之标准化 ,开发嵌入式新 下一篇:中国高铁将用上“中国芯” 试验时速超600公里
苏州瑞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www.isch.com.cn